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自身建设 干部人事 干部管理 人才教育 基层党建 党员管理 远程教育 调查研究
欢迎访问日博365网址

                           公告 | 本部 | 县直  

 

                                                                      班子建设 | 人事任免

                                                                             公务员管理 | 青年干部管理 | 干部监督 | 目标管理与考核

                                                                                                                      党管人才 | 干部教育

                                                                                                                                党员队伍建设 | 党建动态 | 组织建设

                                                                                                                                                             党管动态 | 党员风采 | 党务知识

                                                                                                                                                                                                 远教动态 | 教材超市

                                                                                                                                                                                          名人轶事 | 它山之石 | 信息调研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 信息调研

2006年汉寿县经济工作巡礼典型集锦--乡镇篇

时间:2007-03-02 08:15:07  来源:专辑   作者:佚名   点击: 

分享到:

    2006年工作巡礼之一
    实施三大工程  建设水乡新镇
    中共罐头嘴镇委员会  罐头嘴镇人民政府

    2006年,我们坚持用新思路开辟新途径,通过大力实施“三大工程”,开创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336元,同比增加268元;镇村消赤减债195万元,年度基础设施投入在2000万元以上,在全年年终重点目标管理考核中名列全县第二。先后被省政府、省民政厅、省体育局、县委县政府授予“安全生产示范镇”、“民政工作先进单位”、“群众文化体育强镇”、“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实施基础建设工程,增强新农村建设的推力。一是抓好村镇规划。今年,我镇经过多方争取,引进项目资金201万元,聘请长沙规划设计院的专家用4个月时间高标准地完成了全镇小城镇规划设计,其中包括5平方公里的总规和1.5平方公里详规,并通过了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评审。市级新农村示范点——张家汊村聘请县建设局为村内建设作出了科学规划设计,目前已完成村级规划初步设计和数据采集。二是抓好水利建设。全镇通过“以渠养渠”的办法,共投入资金70多万元,投入工日1万多个,疏通沟渠55000余米,动土21万余方;投资70万元,培修加固内江间堤420米,维修新建机埠32处,新建涵管涵闸28处;引进项目资金800多万元,启动了6000亩国土整理项目。张家汊村引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54万元,衬砌渠道1500米,启动了2038亩国土整理项目。三是抓好公路建设。积极争取省政府专项资金600万元和县政府配套资金200万元,硬化S205省道12.5公里,拉通了我镇的交通大动脉。张家汊、南赶、太兴、盘古、双庆、保北等村累计引进公路建设专项资金220万元,硬化通村公路18.8公里。张家汊村引进项目资金115万元,硬化村组公路4.35公里。四是抓好公共设施建设。引进项目资金130万元,新建了一栋高标准的学生公寓楼;投资60万元新建了一所全市一流的敬老院,安置五保老人44名;引进项目资金50多万元,硬化罐苏街800余米,并安装了路灯,栽种了绿化树;引进专项资金60万元,新建了一栋高标准的卫生院住院大楼;引进项目资金60万元,新建沼气池250口。张家汊村先后引资80万元,新建了一栋高标准的村部,新建沼气池81口,安装数字电视150户。目前,我镇农村饮用水改造工程已率先启动,拟引进项目资金400万元,自筹资金200万元,改造镇中心水厂,新建南赶、双庆、福兴三个联合水厂,力争让1.5万农民群众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二、实施富民产业工程,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实力。一是调整结构富民。为做强珍珠产业,今年我镇新扩核心基地4000亩,新吊养珍珠蚌250万只,使全镇的珍珠养殖面积达到2.5万元,存塘珠蚌达2000万只以上,年创产值5000万元以上,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养殖大户就有38户。为稳住传统产业,我们通过“规模调大、品种调优”等有效措施,使全镇粮食面积达到4万多亩,棉花1万亩,瓜菜0.7万亩,苎麻0.8万亩,农副产品优质率达90%以上。太兴村的苎麻面积达到了1000亩以上,年创产值300万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苎麻大村。为做大杨树产业,我们通过拍卖渠堤经营权等方式,走出了一条“以林养渠、渠通林茂”的新路子。今年共新植杨树10.5万株,折合面积5300余亩,使全镇的黑杨面积达到1.5万亩。为壮大蔬菜产业,我们制订了蔬菜产业发展规划,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将现有0.5万亩蔬菜面积扩大到3万亩,力争把蔬菜产业做成全镇的支柱产业。二是搞活流通富民。镇里成立了农副产品流通领导小组,将流通工作纳入干部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考核,抽出三分之一的镇村干部从事流通产业,并要求人均须引进10个以上的商贩,销售农产品100万公斤以上。今年与外地商贩共签订了2000亩蜜本南瓜、5000亩珍珠、8000亩棉花和20000亩优质稻订购合同。镇里还组建了农产品流通协会,在全镇设有五个农产品收购网点。各村成立了农产品经销站,每个村(居)民小组设立一名产品销售信息员。此外,还建立了政府网站,设立了农产品销售的专门网页,实行网上销售,并在深圳、长沙高桥大市场、马王堆大市场和常德甘露寺市场设立窗口,使全镇的农产品外销率达75%以上。三是创建品牌富民。明确一名副镇长专门负责品牌产品开发工作,规定各村每注册一个品牌商标,政府奖励3000元,每培育一个品牌产业,政府奖励5000元。为了把珍珠品牌打响,我们狠抓了相关技术培训,使珠农养殖水平大大提高。通过开展珍珠深加工,延长珍珠产业链,在县珍珠市场设立窗口,使珍珠身价翻了六番。我们还组织保北村的椪柑和福兴村的西瓜参加省农博会展览,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目前,保北村的椪柑已注册“湘沅”品牌商标,福兴村的西瓜,双合村的“勤农”牌坛子菜等在外地也已小有名气。此外,县新和棉业公司还成功申创了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实施素质培育工程,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一方面是抓好党员干部的素质教育。每逢“七一”和召开民主生活会,我们都安排时间组织党员学习党章,不断增强了党员的党性修养。每当有新党员宣誓,新老党员同时举手,重温入党誓词,使党性再次得到升华。我们还聘请市委讲师团主任陈文斌为我镇党员教育的辅导员,义务为我们讲党课和举办新农村知识讲座,先后培训党员干部10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与此同时,我们还着力狠抓了党员致富本领的教育。今年共组织党员参加科技培训班4期,培训党员2300人次,特别是通过聘请省农科院的教授讲授大棚蔬菜种植、辣椒栽培、棉花育种、寿柑嫁接等新技术,在远程教育室组织党员观看科教片,使党员队伍的科技水平和致富能力大大提高。通过开展党员“一帮十”活动,全镇135名富裕党员共带富500多农户,使38个贫困户脱贫致富。另一方面是抓好农民群众的素质教育。今年,我们依托珍珠产业协会和流通产业协会,共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3期,培训农民2600多人次,发放科技资料1.2万余份,特别是聘请省农科院的教授和市县的工程师对农民进行科学种田、高效经济作物栽培、珍珠养殖、沼气建设、电工、焊工、钳工、车工、修理工等实用技术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技能,使1000多名在家的农民找到了科技致富门路,12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找到了就业门路。为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我们还广泛开展了龙舟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南赶村打造的“蓝天龙”在去年“柳叶湖杯”泛洞庭湖龙舟争霸赛中夺得第一名,该村党支部积极引导,用龙舟精神凝聚人心,鼓舞干劲,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为倡导文明新风,我们还在全镇组织了“文明卫生户”、“十星级农户”、“五好文明家庭”、“好公公、好婆婆、好孝子、好媳妇”的评选活动,共评选“文明卫生户”581户,“十星级农户”458户,“好公公、好婆婆、好孝子、好媳妇”460名,使全镇“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换新貌”成为一种新时尚。


    2006年工作巡礼之二

    加强组织引导  建设现代农业
    中共蒋家嘴镇委员会  蒋家嘴镇人民政府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我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关键环节来抓,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目前,全镇拥有加工营销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产业协会等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52个,年销售收入10.5亿元,年创利税2500万元,带动本镇生产基地3.9万亩、水面面积3万亩、牲猪饲养量近3万头,带动农户5980户,占全镇农户总数的65%。今年,全镇农业产值达7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10元,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年增收2100万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好政策引导。一是落实惠农政策。严格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特别是国家的农业税免税政策,将“两补”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户,切实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实施以奖代投。镇里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建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指标量化体系和考核验收制度,设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奖”,切实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扶持力度。去年全镇以奖代投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和产业基地的资金分别达到30万元和32万元。三是加强用地管理。镇里优先调配农业产业化经营用地,组织和引导土地自愿有偿流转,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对沿军蒋公路一线重点实行用地政策倾斜,优先满足苎麻产业化用地需要。四是注重干部示范。鼓励机关干或部领办、创办农业龙头加工企业或到龙头加工企业工作,或参与开发和经营农业化基地,并明确规定镇里从事农业产业的干部政治待遇不变,经济待遇从优,有效地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健全经营体系。一方面,壮大龙头企业。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上苎麻、水产、黑杨、花生、红薯等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新增加工大户6个。通过促进企业扩改,晋升规模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目前,全镇农产品加工企业资产总额达到4.8亿元,两年内增加了9100万元。龙头企业和加工大户的发展壮大,有效的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和转化,降低了销售成本。另一方面,创新经营模式。建立并推动了“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的快速发展。先后投入20万元专项资金,在紫阳冲村培育了一个300亩的优质苎麻核心示范基地,并与紫阳纺织有限公司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产销协作关系。在基地的带动下,全镇先后有福金精麻、七家坝大米、三兄水产、协政食品、宋群生红薯加工等1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有22户农产品营销大户与农户签订了产销合作协议,全镇农业订单率达到48.5%。
    三、推进基地建设。通过招商引资、以奖代投、助销促产等措施,共新扩各种农产品基地2.3万亩,联合与巩固农产品基地1.5万亩,形成了规模生产,突出了地方特色。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方面,启动了沿军蒋公路“十里苎麻走廊”建设,先后在紫阳冲、玉佛庵、仙峰山等7个村扩种“中苎1号”优质苎麻6500亩,使全镇苎麻总面积达到了8500亩,被市政府授予“全市苎麻之乡”荣誉称号。今年全镇还繁育苎麻越冬种苗近400万株。同时我们抓住退耕还林的有利契机,着力开发荒滩湖洲渠埂,扩种黑杨5500亩,使黑杨总面积突破了1万亩。此外,还通过招商引资,在龙池湖、三汊障、青山湖开发水产养殖面积1.2万亩,使水产养殖水面达到了3万亩。从而形成了苎麻、黑杨、水产养殖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在传统产业基地建设方面,今年,我们在陈家河、李家嘴、张家山和袁家湾四个村培植无籽西瓜基地3000亩,使西瓜种植面积达到了4200亩;在陈家河、凤阳冲、财湖嘴等6个村发展柑桔种植面积1000亩,使柑桔总面积达到了6000亩;在凤阳冲、金架坝等5个村发展牲猪养殖,使年出栏牲猪突破了2.7万头。形成了柑桔、西瓜、花生、茶叶、红薯、油菜和牲猪七大传统农业产业基地。
    四、提升服务水平。为加强农业产业化服务工作,我们根据本镇实际,积极探索了三种服务模式。一是政府主动服务。今年来,我们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开展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和科技下乡等活动,举办各类培训、讲座60多场次,有效调动了农户推广优良品种的积极性;举办生产观摩活动11次,发挥示范基地和示范大户的带头作用,提高了农户推广先进技术的主动性;组织种子8万斤,种苗220万株,发挥了农业综合服务站推优的主渠道作用,保证了推优效果;加大对动植物疫病的防治,组织对2万头牲猪、13万羽家禽实施免疫,阻断了猪链球菌和禽流感疫情的侵袭;砍伐松树6万多株,根治了植物线虫病,保护了农民利益。二是公司跟踪服务。坚持以龙头加工企业和营销大户为主导,在建立产销协作关系的同时,建立了公司对农业产业基地产品质量的监督服务机制。如紫阳公司聘请农业技术人员,经常下到紫阳冲苎麻基地指导农户进行田间培管,收到了明显成效。三是社会就业服务。坚持以苎麻加工企业为依托,加速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全镇加工企业优先吸收基地农民进厂,实现“工厂三班倒,农业早晚搞”,使基地农民与加工企业命运相连,互利互惠,全镇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共吸纳本地农民工1420余人。
 

    2006年工作巡礼之三

    抓好优质服务  壮大民营经济
    中共洋淘湖镇委员会  洋淘湖镇人民政府

    我镇现有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56个,其中规模企业2家,从业人员2450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903万元,其中规模企业5003万元。今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头戏来抓,依靠工业的大发展,带动和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全镇民营企业实现税收730万元,比上年增长63%。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定好位,严格落实工作责任。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抓民营就是抓发展”的全新理念,将服务民营企业作为全乡工作的重点,要求每名党政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均联系一个民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切实为其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并将服务情况纳入干部年终考核范畴。今年4月,天耀纸业公司员工食堂出租后,因伙食标准问题承租方与公司方发生纠纷。获悉这一情况后,镇党委书记郭军、镇长王学华立即带领镇优化办工作人员连夜到公司现场协调处理,并当即拍板由镇财政支付1000元以提高伙食标准,其余部分由双方平均分担,终于使双方握手言和。今年10月,鑫源纺织公司由于员工工资拖延了几天,社会上谣传公司要倒闭了,老板都跑了。部分不明真相的员工有的喊着要拆设备,有的罢工围攻公司骨干,生产秩序极其混乱。镇里闻讯后,立即派分管企业的纪委书记郭卫国和农综站长到该公司了解情况,澄清事实,并责令传谣人员在会上作出公开检查,收回影响,使公司很快恢复了生产。
    二、服好务,大力优化发展环境。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围墙之内企业经营,围墙之外政府负责”的工作思路,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出新招、求实效,变投资商上门诉求为主动出击寻求服务,为民营企业营造了宽松和谐的生产环境和安宁舒适的人居环境,营造了重商、亲商、护商的浓厚氛围。一方面,大力优化软环境。镇里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选派一名政策水平高、协调能力强的干部担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坚持每月下到企业进行一次调研,对可能出现影响民营企业生产生活环境的潜在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与投资商主动交换意见后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责成办公室予以落实。凡属镇党委、政府能解决的问题,不出一周时间坚决解决。镇里还对落户的民营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使其合法权益不受伤害。另一方面,大力优化硬环境。坚持把硬环境建设作为吸引和留住投资商的重要举措来抓,今年在镇可用财力趋紧的情况下,设法筹措资金近100万元,对进企业的公路进行了硬化,修建了垃圾池,并由镇里出资派专人进行路面清扫,保持了路面的整洁。同时,还对朱家湾集镇2公里的地段安装了路灯,为企业员工上下班提供了方便。
    三、导好向,积极参与企业决策。民营企业落户我镇后,镇党委、政府不是撒手不管,任其发展,而是积极参与民营企业决策,主动为企业的做大做强尽心尽力。一是积极引导抓发展。帮助落户民营企业克服“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鼓励他们“小而思大,大而思强”,勇于超越自我。天耀纸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特种纸的外资企业,在同行业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得知公司新建生产车间缺乏场地的情况后,镇党委书记郭军、镇长王学华和纪委书记郭卫国立即带领国土、城建、企业、教育等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将附近镇中心小学的一块土地划拨给该公司用于新建涂布车间。2006年,该公司因扩大生产规模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仅税收一项较上年净增近300万元。公司老板感激地说:“如果没有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与鼓励,这样的经济效益是无法实现的。”二是提供信息促发展。信息就是效益,信息就是金钱。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捕捉到的产业信息在第一时间反馈给企业主,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今年4月,当获悉以优质苎麻为原料生产的麻纺织品在非洲市场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一信息后,我们立即向鑫源纺织公司老板推荐使用优质苎麻这一原料。为缓解优质苎麻生产量不足的问题,我们还积极着手在全镇扩种、改良优质苎麻品种3000亩。一年来,在市场普遍下滑、销路不畅的情况下,该公司一直满负荷生产,其产品成功打入了非洲市场,真正做到了产销两旺,企业税收也较上年净增近100万元。三是医治“顽疾”保发展。上半年,我们在对刚投产3个月的电杆厂效益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该企业经济效益不太理想,其原因一是管理不到位,特别是原材料管理混乱;二是生产规模太小。为此,我们及时将分析情况向该厂老板反馈,建议撤换管理人员,抓住农网改造的契机,扩大生产规模,向规模要效益,并将临近该厂的粮站无偿提供作为其产品集聚地。该厂老板及时采纳了这一意见,使生产迅速步入了正轨,当年实现产值与税收较上年均翻了一番。
 

    2006年工作巡礼之四

    促进协调发展  构建和谐龙阳
    中共龙阳镇委员会  龙阳镇人民政府

    2006年,我们坚持把强化基层基础、构建和谐龙阳作为发展镇域经济的突破口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5.6亿元,同比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00元,增加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增加470元。先后被评为全县“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和“水利工作先进单位”;环城社区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平安社区”荣誉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发展为要,推进产业兴镇。一是做强工业。一年来,我们通过抓好招商引资、加大资金投入等有效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工业经济的发展。全镇先后引进总投资1200万元的腾祥蒸压砖厂落户仓儿总村,引进总投资300万元的金龙水泥砖厂落户团湖渔场。同时,引进项目技改资金1864万元,完成了13个项目的技术扩改任务。全镇全年完成工业产值6.8亿元,同比增加25%,产销率达99%。规模工业企业由三年前的15家增加到18家,实现产值4.1亿元,增幅达20.6%。全镇工业企业实现税收1500万元,较上年净增245万元,增长19%。裕丰紧固件厂年产值达1200万元,增长41%,税收140万元,增长100%;正佳铝业年产值达2500万元,增长67%,实现税收65万元,增长62%。二是做大三产。全年实现三产业总值5.1亿元,比上年增长20%;三产业户数达到5703家,增加135家;实现税收464万元,比上年净增46万元,增长11%;从业人员9759人,增加680人。汉寿特种涂料厂年创产值520万元,增长73%,实现税收18万元,增长64%;长源实业有限公司年创产值500万元,增长22%,上缴国税71万元,增长29%。三是做新农村。为改善全镇的基础设施条件,今年我镇积极争取上级投资360.12万元、外援捐资43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35万元,硬化通村公路22.26公里,建沼气池47口,改厕700座,改水680户。同时,投入资金58万元,疏竣沟渠60公里。全镇建设了“2万亩蔬菜、2万亩黑杨、2万亩优质稻、2万亩高效水产和莲藕”四大核心基地,成立了蔬菜协会组织,会员达到116人。协会会员郭建波、张小波、万祥3人各自添置了100吨全自动电子磅为运输车服务。通过优质服务,全镇蔬菜产销量由上年的15万吨上升到20万吨,营销额由上年的6000万元上升到8000万元,仅此一项全镇菜农人平增收350元。会员邓德华年收入达20万元以上,并于今年9月在常德市工商局注册了“目平湖牌”蔬菜商标。
    二、坚持以人为本,打造社区平台。尤其着力解决社区居民就业、就医等实际问题,走出了一条社区创建的新路子。一是抓好岗前培训,增加就业岗位。2006年全镇培训总人数3891人,超市下达培训任务的14.4%。其中再就业培训72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09人,劳动预备制培训1706人,企业职工培训819人,创业培训35人。全年新开发就业岗位669个,兴办了佳欣购物广场、立康大药房、太平洋购物中心、老庄机械加工公司、步步高超市等各类社区实体,新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38人,其中“4050”人员140人。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1576人,其中跨省就业653人,下岗失业人员职业指导2159人,下岗失业人员介绍成功就业1208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97人,参保率为100%。二是开展社会救助,落实社会保障。2006年,我们为全镇7651人落实了低保政策,年发放低保资金498.93万元,其中“三无”对象1821人,残病困对象4488人,下岗、失业对象1342人。全镇实行农村五保供养312人,年发放供养资金16.84万元,救助特困户175户211人,年发放优抚资金16.7万元。为城乡特困家庭实施大病救助41人,支付救助资金6万多元。三是倡导移风易俗,推进殡葬改革。我们在县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镇、村、社区联动,使全县的殡葬改革逐步走上了正轨。四是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城镇建设。按照县十件实事考核办的要求,今年我们采取政府投资、部门筹资、居民捐资的方式,硬化小街小巷12条,硬化总长2327米,硬化面积11001.6平方米,铺设下水道总长1857米,安装路灯57盏。完成了在西湖、护城、双板桥三个卫生村的试点工作,对302户农户进行了无公害化改水、改厕工作,并通过了市级验收。
    三、坚持稳定为重,构建和谐龙阳。一年来,我镇坚持把稳定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大事来抓,重点突出了三个服务:一是夯实基层基础,为发展服务。镇里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维稳办公室,村、场、社区成立了以支部书记、治调主任为主的维稳工作班子。全镇完善了“一中心五网络”工作机构,对城区113个单位的综治业务骨干进行了两次业务培训,对48个村(居、场)治调主任进行了一季度一次业务培训,有效提高了综治骨干的专业素质和全镇的综治工作水平。全镇以“186”防控体系为依托,以巡警“110”、城区专业巡逻队为主体,建立了村(居、场)义务巡逻队,并按照“一岗双责三挂钩”的百分制记分机制,实行治安防控包保责任制。对履责不力的,实行责任追究。二是优化发展环境,为企业服务。镇里制定了《干部联点企业制度》和优化经济环境《六项制度》,加大了服务企业的力度。为解决隆源纺织公司进出货运输难的问题,今年我镇积极争取县政府投资50万元,修建了一条长1.2公里、面宽6米的水泥公路,受到了企业的好评。为加快五里桥大市场和汉南路的建设步伐,镇里建立了以副镇长杨鸿波为主的协调班子,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搬迁房屋80栋18000平方米,搬迁坟墓33座,为工程的顺利开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得到了投资者的首肯。三是化解社会矛盾,为稳定服务。“小三场”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目前尚无解决良策。今年9月12日,近300名“小三场”农牧工上访县政府。为做好息访工作,我镇在及时做好对牵头人物、活跃分子包保措施的同时,一方面派驻工作队,摸清了“小三场”农牧工人的底子;另一方面派分管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到省厅咨询政策,并耐心向农牧工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有效的控制了局面,确保了大局稳定。此外,我们还坚持防患于未然,对全镇31名转业士官、33名战退军人、56名辞退民办教师、45名残疾人慢慢游车主实行“四包一”责任包保,及时处置异常情况,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今年3月,西湖村辞退民办教师吴国璋邀集本村5名辞退民办教师准备上访,镇里闻讯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落实责任包保,终于平息了上访苗头。
 

     2006年工作巡礼之五

    强化基层基础  加快发展步伐
    中共周文庙乡委员会  周文庙乡人民政府

    2006年,我们周文庙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立足湖乡实际,不断强化基层基础,加快发展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全乡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456元,基础设施和乡村面貌大为改观,社会平安稳定,先后获得了“常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红旗单位”、“常德市平安乡镇”等荣誉称号。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民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们顺应农民的意愿,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先后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搞建设,力求让农民群众尽快走上平坦路、喝上干净水、用上卫生厕、烧上洁净能。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坚持做到“三个相结合”:一是在资金来源上,坚持争取上级投资与动员社会捐资相结合。我们积极整合各类资源,通过编制项目争、抢抓机遇引和发动亲友找,先后争取上级投资510万元。在市、县商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争取到了国家商务部“信福”工程项目,成为全省20个试点乡镇之一。商务部在我乡的陈军堤、南台等7个村建立了商务信息服务体系,这对提高农民致富本领、搞活农村商品流通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努力争取政府补助和部门帮助的同时,我们不断创新社会赞助和群众自助的投入机制,鼓励干部群众、经济大户、本乡在外成功人士踊跃捐款,先后募集资金800多万元。龙口村珍珠养殖大户向远德、曾昭坤等10人捐款都在10万元以上,全乡个人捐款上万元的达45人。由于有较雄厚的资金作保障,我们迅速启动了26.5公里村组公路硬化工程,提前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二是在项目安排上,坚持满足实际需要与统筹协调发展相结合。针对全乡水利设施严重老化的实际情况,我们多方筹资200多万元,对两座协排机埠、75处沟渠及配套建筑物进行了全面维修,整修硬化沟渠38公里,完成渠道清淤46公里,为农业抗灾保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本乡在外人士引资350万元,新建了一所全市一流的村级小学——陈军堤小学,该小学先后被授予“常德市示范性学校”、“常德市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此外,我们还拿出130万元实行以奖代补,帮助群众安装无线数字电视1235户,新建沼气池300多口,改水1700户,改厕1500户,新增公共绿地2000多平方米,并恢复了乡卫生院,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些都为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在质量监管上,坚持政府主动介入与发挥群众作用相结合。无论是群众自主投资项目,还是政府配套援建项目,我们都成立专门班子,加强质量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同时,充分发挥各种群众理事会的作用,坚持做到建设资金由理事会管理,建设合同由理事会签订,工程进度由理事会督促,建设质量由理事会监管,有效避免了乡村两级与村民可能发生的误解和矛盾,切实调动了全乡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二、突出效益,发展壮大基础产业。我乡有着40多年的珍珠养殖历史,是全国淡水珍珠养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优势,不断做“大”、做“新”、做“特”珍珠产业,使其成为加快发展的产业支撑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一是做“大”,着力主攻三大重点。第一,做大基地。目前全乡共发展珍珠10850亩,吊养珍珠蚌1350多万只,繁育仔蚌1.25亿只,是全县最大的仔蚌繁育基地和珍珠养殖基地。第二,做大队伍。重点是养殖、扎蚌、加工、销售和大户五支队伍,全乡从事珍珠养、扎、加、销的农户达到2311户,占全乡农户总数的50%;吊养珍珠蚌50亩以上的大户65户,100亩以上的大户33户;家庭资产过亿元的有1户,过千万元的有8户,100万元以上的有100多户。2006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70%来自珍珠产业。第三,做大市场。我乡销往全国各地的吊笼达到35万个、仔蚌1.2亿只、珍珠25吨、蚌肉125吨,均居全国同类乡镇之首。二是做“新”,努力实现三大转变。第一,由粗放向精养转变。我乡的珍珠蚌吊养时间由原来的3-5年普遍提高到8-10年,一龄蚌每个产珠由原来的3-5克上升到7克以上,不少珠农养殖的三龄蚌12个即可产珠500克,珍珠正圆率在10%以上,生产的特级珍珠粒径超过13mm。第二,由单一养殖向多种经营转变。不仅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而且还带动了仔蚌繁育、手术扎蚌、吊笼编织、劳务用工、药剂销售的快速发展。去年全乡珍珠及相关产业实现产值1亿元,占全乡生产总值的58%。第三,由本土发展向域外延伸转变。本乡吊养面积饱和以后,我们支持乡珍珠产业协会赴外发展,共开发养殖基地5万多亩。大户向远德不仅在本县的洋淘湖、洲口、罐头嘴等乡镇吊养珍珠3000多亩,而且在岳阳、监利等地的养殖面积超过了7000亩。三是做“特”,全力打造三大品牌。第一,打造市场品牌。我们建成了集珍珠加工、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陈军堤珍珠市场。该市场现有门面29个,从业人员700多人,年加工、销售珍珠产品50多万件,2006年实现交易额2900万元,同比翻了一番。第二,打造劳务品牌。我乡4200多名扎珠女长年活跃在全国各个珍珠手术技术市场,年实现劳务收入4500多万元。第三,打造服务品牌。2006年,我们聘请专家、教授举办技术培训班3期,进村入场举办技术讲座20多次,培训农户5000多人次。我们还实行了党员干部联系大户制度和农技干部包片负责制度,及时为养殖户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通过组织联防队伍,加大打击力度,保护了珠农利益。
    三、抓住重点,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一是抓自身建设,强化组织保证。我们着重培养能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型干部,先后从致富能手、转业军人和务工回乡人员中选拔村干部25人。目前,全乡78名村干部平均年龄为35岁,家庭年均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杨树山村支部副书记张林初不仅带头发展珍珠产业,吊养珍珠400多亩,家庭资产已过百万,而且鼓励村民外出发珍珠财,去年经他介绍去浙江、江苏等地从事珍珠产业的村民有180多人,帮助群众增收200多万元。二是抓管理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推行“岗位竞聘、双向选择”,分管站所和联系点村的确定,实行党政班子成员竞岗制,然后由班子成员选择站所干部和驻村干部。去年,全乡有6名干部因平时工作不努力、无领导选择而被迫轮岗。全面实行绩酬挂钩,将干部工作业绩与个人收入挂钩,奖金最高的拿到了8000元,最低只有2000多元,增强了干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面实行“经费包干、节约有奖、超支自理”,建立完善了来客招待、小车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全乡招待费和会议费由原来的每年近20万元下降到不足5万元。三是抓矛盾化解,维护社会稳定。我们建立健全了维稳工作机制,聘请28名维稳工作信息员,加强对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对排查中发现的不稳定苗头,坚持及早排除,力争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去年“八一”前夕,我们通过排查了解到,全乡涉军群体和站所人员因经济待遇问题准备组织大规模越级上访。我们一方面连夜组织干部对牵头人物进行包保,耐心做好相关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另一方面,及时落实相关政策,从并不宽裕的财政中挤出10多万元资金,兑现了涉及“两兵”的有关政策待遇,为站所人员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及时化解了矛盾,确保了全乡大局的稳定。
 

    2006年工作巡礼之六

    打造一乡一品  做大柑桔产业
    中共百禄桥镇委员会  百禄桥镇人民政府

    作为全县唯一的柑桔产业化建设生产基地,今年以来,我镇坚持立足自身优势,全力打造柑桔“一乡一品”特色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镇柑桔面积达到1.5万亩,拥有核心基地8000亩,其中去年新扩核心基地1200多亩,挂果面积1.2万亩,总产量达到3万吨,柑桔系列产值突破4000多万元,占农业总产值43%,柑桔产业年人均产值达到2120元。全镇柑桔产业己基本形成了基地化栽培、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经营、品牌化宣传的良性发展格局。主要作法是:
    一、用新观念统一思想。我镇发展柑桔产业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品牌优势。为此,我们通过邀请专家讲座、组织柑桔协会会员座谈等形式,使干部群众普遍认识到,柑桔产业发展并没有“到顶”,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从而形成了全镇上下“柑桔兴镇”的共识。我们还通过积极推介一批柑桔栽培大户、营销大户的致富典型,引导柑农学先进、找差距,逐步纠正在栽培管理中“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图眼前不顾长远”的错误做法,帮助柑农树立了“优势就是潜力,特色就是卖点,质量就是市场,市场就是效益”的新观念。
    二、用新标准指导生产。我镇坚持以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契机,及时启动了全镇的柑桔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严格按照“品改、调肥、禁药、装灯、建地、种草、检测、监管、树牌、认定”20字原则,对柑桔的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等每一个环节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今年全镇完成柑桔品改5000多亩,推广生物有机肥突破500吨,柑桔主产区新建沼气池57个,桔园种草和覆盖达到1万亩。同时要求推广桔园安装害虫诱杀灯,明令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改良土壤结构,调低酸性基准,并对柑桔主产区的柑桔产品坚持送样进行检测分析,以检验无公害生产的成效。目前,我镇已被认定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我镇柑桔被认定为国家级无公害食品。
    三、用新战略促进发展。为增强柑桔的市场竞争力,我镇精心组织实施了三大发展战略。一是实施“三化”发展战略。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柑桔产业,用产业化的标准打造柑桔产业,用市场化的思维经营柑桔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和对外联合,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转型。我们在“百孔公路”沿线组建了绿色产业加工贸易带,拥有以荣华果业、舫琪果业、百禄果业等为主的柑桔洗果打蜡处理加工厂9家,其中去年新增2家,年加工能力5万吨以上。目前,正着手引进1家加工桔瓣罐头企业。二是实施精品名牌战略。除“洞庭皇”系列农产品已通过国家工商注册外,为进一步规范好柑桔交易行为,去年柑桔上市之际,我们通过柑桔协会进行行业自律,对打蜡后的柑桔坚持实施“三统一”:即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商品包装样式、统一对外宣传,逐步打造我镇柑桔的精品形象,大大提高了市场消费品位。现在我镇的柑桔产品不仅占据了北方的主要市场,而且在沿海地区也占有一席之地。三是实施项目兴柑战略。我们以省农大、县农业局等单位为技术后盾,大力实施“优质水果工程”、“项目兴桔工程”,通过着手制定柑桔产业投资计划书,吸引外地客商纷纷来我镇投资兴业,投资兴桔,为我镇柑桔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用新机制注入合力。一是实行“六个一”的领导负责制度。即一个产业、一名领导、一名干部、一套技术专班、一个龙头企业、一个专业协会组织、一定工作经费,做到了任务明确,权责具体,保证了全镇在发展柑桔产业上决策的科学性和产业实施的连续性。二是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年初,镇党委、政府下发了专门文件,将全年柑桔发展面积、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基地创建以及加工企业引进培育等工作任务逐一落实到各村组,并层层签订责任状,年终结帐兑现,切实强化了镇村干部发展柑桔产业的工作责任。三是实行兴桔优惠制度。对于新发展地所需的苗木,实行政府统一购调,免费发放,既保证了苗木质量,又减轻了农民负担。今年,全镇共免费发放桔树5万多株。四是实行项目倾斜制度。镇里将退耕还林等项目捆绑起来集中使用,优先扶持农户开发柑桔基地。目前,我镇累计新扩柑桔面积3000多亩,其中去年新扩核心基地1200多亩,很大部分都属退耕还林发展的面积。
    五、用新举措维护环境。在柑桔产业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中,我们以追求农民和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为做强柑桔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规范服务。通过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窗口,利用互联网及时向农民发布市场价格信息,引导农民适时销售柑桔,避免了农民因惜价待售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柑桔协会还负责对无公害生产基地范围内的柑农提供技术和收购服务。二是保障安全。对柑桔生产大户和加工企业,实行公安机关挂牌保护。对来本地收购柑桔的各地客商,由村组安排专人协调,帮助其维护收购秩序。三是畅通通道。在柑桔销售交易季节,我们组织公安、农业、交通、工商等部门联合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面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2006年工作巡礼之七
    做强基础产业  打造两大品牌
    中共岩咀乡委员会  岩咀乡人民政府

    2006年,我们坚持立足乡情实际,不断做强基础产业,着力打造工业和绿色两大品牌,切实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全乡实现乡内生产总值3.1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8600万元,二、三产业产值2.3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1.6%、17.3%,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508元,比上年增长10.3%,连续四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或红旗单位。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突出工作重点,打造工业品牌。今年,我们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项目立县”主战略,坚持把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取得了“三增”的显著成效:即工业总量明显增长,全乡实现工业总产值2.3亿元,比上年增加7000万元,增长43%;新上项目明显增加,全乡新增项目7个,其中投资过100万元的项目3个,比上年增长40%;工业利税明显增多,全乡工业利税达2000万元,比上年增长39.6%。一是明确重点抓发展。为强化干部抓工业的工作责任,年初,乡党委、政府推出了“三个上升”的有力举措:即工业发展由分管领导抓上升为主要领导亲自抓,真正做到了“一把手”抓工业,一年四季抓工业;工业发展由重点地位上升为中心地位,真正做到了全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工业发展为中心;工业发展由考核干部政绩的一般指标上升为主要指标,真正做到了班子成员和乡干部以工业发展论英雄。二是做大规模促发展。到2005年末,全乡工业企业、民营企业有近50家,但工业产值却仅有1.6亿元。为做大做强工业企业,一年来,我们主要在三个方面狠下功夫:其一是依拓优势“引”。充分利用“铸造之乡”的优势,3月份从广东省佛山市成功引进“神力钢”公司,该企业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年创利税130余万元。5月份又从浏阳市引进“八仙烟花有限公司”,该企业投资500余万元,预计到今年3月即可竣工投产;其二是立足基础“扩”。针对我乡“一多一少”(工业企业多、规模工业少)的现状,通过技术改造和增加投入,今年全乡新增规模企业2家,使全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家,占全县规模企业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三是不遗余力“帮”。为使我乡铸造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乡党政一班人不遗余力,满腔热情为他们保驾护航,千方百计为他们牵线搭桥。尤其是党政主职不下十次到常德卷烟厂联系,成功引进烟机配件组装和食用乳酸两条生产线,使“合金耐磨”和“雄鹰科技”两厂不仅成功走出了低谷,而且实现了年产值成倍增长。三是优化环境保发展。我们一直把优化发展环境当作工业发展的生命线,切实增强全乡上下重商、亲商、安商的观念。为优化企业周边环境,对影响企业周边环境的问题,坚持由政府出面,面对面沟通,对个别无理取闹者,依法严肃惩处。我们还尽全力为企业分忧解难,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要求相关的职能部门必须主动上门服务,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明确党政主职担任联络员,帮助企业协调外部环境,搞好服务,确保工业项目能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二、立足本土优势,打造绿色品牌。岩咀乡拥有可供开发利用的丘岗山地4万余亩,通过土壤专家鉴定,非常适合发展花卉苗木和经作产业。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特色资源,着力打造绿色品牌,通过招商引资和鼓励各类投资开发,走出了一条发展花卉苗木和经作产业的新路子。全乡共开发丘岗面积6000多亩,仅今年就种植花卉苗木3000亩,荞头等经济作物2000亩,其他经济生态林1000余亩,年产值达3500万元,打造了“十里花卉苗木绿色走廊”和“万米经济生态林带”。花卉苗木和经济作物成为我乡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引进大户,辐射发展。2003年,我们引进省造林劳模李跃忠在我乡金安林厂建立花卉苗木生产基地,经过3年发展,基地面积从不到100亩扩展到近400亩,产业规模逐年扩大。通过大户的示范带动,去年全乡新扩花卉苗木基地5个,先后有周富荣等4位外地客商来我乡投资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三年来,全乡依靠大户发展花卉苗木1000余亩,带动群众种植花卉苗木近2000亩。二是打造品牌,规模发展。为引导花卉苗木生产大户培育品牌,我们通过协会引路和上级业务部门引导,使全乡花卉苗木生产逐步步入规模化、集约化轨道,成功实现了低成本、高产出、高回报。到今年底止,全乡已注册生产花卉苗木经营户4家,申办注册品牌6个,产品远销湖北、河南、山东、上海等地。以生产名贵花卉为主的廖家汊村大户代金红注册的百花园花卉苗木声名鹊起,产业规模逐年扩大,逐渐成为全县农业产业的新亮点。三是用活机制,共同发展。我乡稀疏林山地和荒山荒地多,而这些山地经营户一般又缺资金、缺技术、怕冒风险,大多不愿开发新的产业。为此,我们通过多方做好农户的思想工作,采取引进大户与农民联手共同开发,或者引导农民以山地入股经营或转包经营等形式,既发展了苗木生产,又消除了农民的思想顾虑,还盘活了土地资产,达到了农民和投资者共赢的目标。目前,又有3名外地老板与我乡福星村、乐善村120多户农民签订了山地开发合同2000余亩。
 

    2006年工作巡礼之八

    维护社会稳定  加快经济发展
    中共鸭子港乡委员会  鸭子港乡人民政府

    2006年是鸭子港乡“麻纱”缠身的一年:民办教师秦阳春作为常德市民办教师集体上访的牵头人,多次要进京上访;联兴村因没有进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村民多次上访到市、县政府,并准备上访到省民政厅;全兴村因财务只清不理,村民到政府或部门频频上访;丰临村一村民因工伤事故索赔与岳阳老板发生冲突,双方请人了难,几百群众围观,随时可发生突发性事件;新进村因砖厂资产处置问题导致100多人多次阻挠砖厂生产,并切断交通;全护村因乡通村公路计划指标不足,在修与不修、往哪个方向修的问题上有分歧,导致上百群众砍树闹事,等等。面临严峻的维稳形势,乡党委、政府在积极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坚持克难奋进,狠抓经济建设,继续保持了经济社会健康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508元,比上年增加277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走出本乡建本乡。着力于在领导方式上不断创新,成功实现了由领导鸭子港的经济向经营鸭子港的资源转变。一是转变经营理念,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做活“借力”文章。去年引进富森集团投资350多万元,开发工程造林4300亩;引进珍珠老板投资460多万元,建立珍珠养殖基地1400多亩;引进湖北老板投资150多万元,建立特种水产养殖小区380多亩;采取合作经营的方式,新开发外洲芦苇2100亩。二是转变思维方式,变人才势力为经济势力。全年共引进各项财政可用资金93万元,国土资源项目资金223万元,农口项目资金38万元,社会捐助和老板投资74万元。巨大的资金投入,有力地推动了我乡的新农村建设。三是转变工作方法,变国家政策为地方财力。由于乡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农民群众捐资修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全乡共收到公路建设捐款达66万元,仅和平村公路硬化2.66公里,就收到社会捐款23万多元。实践证明,公路建设不仅没有成为乡镇工作的负担,而且成为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
    二、跳出农业抓农业。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单一的粮棉生产模式和单纯的催耕催种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为了跳出传统农业的固定思维,我们主要狠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抓发展引导。一是把大户做大。通过大户的示范引导作用,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养殖大户刘永常利用48.6亩水面进行网箱养殖鳝鱼,投放网箱840多口,养殖鳝鱼9000多斤,亩平效益可达6000元以上。在这些大户的带动下,太丰村已发展成为特种水产养殖区。二是把特色做特。杨树是鸭子港乡的品牌和特色。今年,我们在原有2.7万亩杨树的基础上新开发面积5300多亩,新增杨树加工企业2家。三是把好事做好。郴州中种集团在我乡建立了水稻种子繁殖基地1200亩,实践证明,这是一项用工少、成本低、效益高的产业,每亩比插双季稻要增加收益300—500元。因此,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扩大相关生产规模,积极帮助农民增收。第二,抓生产服务。水利建设是永恒的话题,也是发展生产的难题。今年,全乡投入资金19.6万元,动土2.5万方,完成了南堤引水工程;组织2000多劳力,三天时间清除南丰渠淤泥6300多米;投资近30万元,对高水内江间堤进行了培修加固,对多处机埠、变压器进行了维修或更新。同时,完成1100亩土地平整和10个村14.2公里的乡通村公路建设任务,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第三,抓品位提升。品牌好比一个人的口碑,是无价之宝。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今年3月,我乡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草鱼、团头鲂、鳙鱼”证书,11月又获得了“无公害鲫鱼”证书,并已注册“新障湖”商标。
    三、减少农民富农民。当前,劳务经济已成为我乡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全乡有外出打工族和离土不离乡的打工人员近5000人,年劳务收入7000万元以上。为进一步发展劳务经济,我们主要推出了三条举措:一是舆论上支持。通过召开会议、张贴标语等形式,切实加强群众的致富观念教育,引导群众逐渐摒弃保守落后的旧观念,树立改革开放的新思想,鼓励他们只要不违法犯罪,什么事都可以干,什么钱都可以赚。二是政策上倾斜。乡里取消了一切限制和约束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土政策,建立了劳务输出的“绿色通道”:如不准征收以工补农等人头经费;不准随意调整责任田土,允许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不准借上户、颁证、盖章的机会征收老欠或罚款等。通过政策倾斜,让去者安心,留者舒心。三是感情上沟通。我们经常与外出务工人员保持联系,缩短感情上的距离。郴州某公司老总原系我乡车碈村外出打工人员,我们通过上门拜访,交流感情,争取了他对家乡建设的大力支持。在今年车碈村公路建设中,他个人就捐款2万元。
 

    2006年工作巡礼之九

    坚持以点带面  共建湖区新村
    中共酉港镇委员会  酉港镇人民政府

    2006年,我们立足湖区实际,抢抓发展机遇,着力加快农村产业开发、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加速民主管理进程,通过以点带面,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全镇建成以苎麻、棉花、砣菜、葡萄为主的经济作物带和以珍珠吊养、龟鳖混养、南美虾精养为主的高效水产养殖群30000亩,镇可用财力达到12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798元,同比分别增长30%、49%、9.4%,全镇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基层民主不断扩大,消赤减债稳步推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兴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充分利用我镇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辽阔的大湖水面,积极引导和扶持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经济收入。一方面,建基地,发展经济作物带。按照“重点培育、示范引路”的思路,重点培育和发展苎麻、优质棉和高效葡萄三大产业基地。目前,全镇以新正、柳林两村为示范点,建立优质苎麻苗圃100亩,今年新扩优质苎麻种植面积3000多亩,基本形成了以新正、白莲、先富、柳林、连安和连友村为中心的苎麻种植带;以柳林、两护两村为示范点,采取全程技术指导的方式,推广湘杂棉600亩,建成了连片优质棉花种植带;以柳林村为示范点,建成了200亩高效葡萄种植园,亩平纯收入在1000元以上。同时,积极协助凤迎蔬菜食品有限公司采取保底价签约收购的方式,在酉港、文蔚和鸭子港等3个乡镇落实和稳定货源基地近4000亩,切实保证了企业对原料的需求。另一方面,扬特色,建设水产养殖群。为努力消除传统养殖模式投入高、竞争弱、效益低、风险大等弊端,我们聘请专家对养殖户分期分批进行免费培训,实行全程信息、技术和环境服务,引导和扶持养殖户重点发展鱼蚌混养、鱼鳖混养和特色精养。目前,全镇鱼蚌混养高效水面达到20000亩,其中柳林村和太白湖渔场达到5000亩。金星村老党员陈海波在考察浙江斗门镇南美白对虾养殖后,今年底与浙方联合投资200万元,建立高效养殖水面300亩,预计明年3月即可获纯利120万元左右。
    二、强基础,改善农村面貌。坚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着力解决了水不畅、路难行、院不净等一批实际问题。一是全面改善生产条件。我镇地处平湖区,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生产成本一直较高,每年镇属机埠抗旱排渍电费高达100多万元,农户亩平抗旱费多达30元。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我们积极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460万元,镇村配套筹资320万元,于今年3月正式启动大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改造机埠11处,衬砌沟渠28公里,有9个村3.8万亩面积受益,惠及群众1.5万人。二是重点突破交通瓶颈。“路况差、运输难”一直是制约我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突破这一瓶颈,我们联合西湖垸其他兄弟乡镇,争取上级投资1500万元,硬化坡头-酉港的通乡公路25公里。同时,争取专项资金20万元,在酉港中心集镇新建了一个全市一流的社会客运车站,现已投入运营。创新采取以奖代投,按照硬化1公里村道镇政府奖励5000元的标准,全力支持通村公路建设。截止目前,全镇先后有中洲、沙包、柳林、辰阳和苗山等5个村全面完成了村道硬化任务,共硬化村道22公里,投入资金600多万元。三是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为改善集镇卫生状况,投入2万多元购置了16个标准垃圾箱,镇城建站采取专项整治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加强对街道秩序和环境卫生的监管,使“三乱”问题得到了有效根治。同时,由政府聘请专家设计方案,在公路沿线和柳林示范村重点扶持5个示范户进行住宅改造,对改造达标者,每户奖励2000元。通过示范带动,广大群众建房观念逐步由过去的单一筒子楼型向美观实用楼型转变。此外,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三清”活动,共清理垃圾堆40多处,清除路障20多个,清理沟渠20多公里,动土4万多方。全镇还安装数字电视2000户,入户率达30%,硬化晒坪460户,修建沼气池100多口,其中柳林示范村数字电视、晒坪硬化和建池率分别达到75%、39%和21%。
    三、重民意,扩大农村民主。一是严格村务公开。严格实行村帐镇管,坚持每季度向村民公布一次,年底由镇经管站进行年度审计,对经审计不合格的村实行黄牌警告,并由镇财政所、经管站督促整改;对严重违反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者,建议由村民代表大会予以(免)停职。通过上述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镇村级财务管理逐步向规范化、透明化方向发展。二是推行民主管理。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各村均选举成立了11~15人的村民代表理事会。村民理事会参与本村重大事务的决策,对“一事一议”筹资及大型公益事业建设等村级重大事务享有决定权和监督权。通过代表议事,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而且进一步树立了村支两委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三是狠抓消赤减债。积极创新奖惩双向激励机制,制定出台了《酉港镇村级消赤减债奖惩办法》,对消赤减债力度大、效果好的村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村的支部书记和相关责任人实行诫勉谈话。一年来,通过变卖资产、发包企业等方式,全镇共消减债务160多万元,其中镇本级债务85万元,村级债务78万元。
 

    2006年工作巡礼之十

    夯实工作基础  加快发展步伐
    中共文蔚乡委员会  文蔚乡人民政府

    200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抢抓机遇,重点突破,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72万元,同比增长12%,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289元,比去年增加281元,消赤减债123.3万元,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抢抓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年,农村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我们审时度势,积极作为,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着力兴办了一批利民惠民的好事实事,切实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突出重点兴水利。全年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完成了王家角机埠的更新改造、全乡9处13台机组的全面维修和58公里渠道的疏挖清淤。同时,在国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国家资金350万元,启动了文蔚村和西脑村两个土地平整项目。目前,投资70多万元的西脑村土地平整工程已基本完成,新建机埠1座,硬化沟渠5.2公里;投入280多万元的文蔚村土地平整工程正在进行之中。二是关注热点修公路。按照立足乡情、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的原则,稳步推进通村公路建设,先后印发《致文蔚乡人民的一封公开信》3000多份,鼓励和号召全乡干部群众、经济大户和在外成功人士关心家乡发展,支持家乡建设。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先后筹集资金150多万元,现已硬化通村公路10.5公里。三是突破难点抓“两改”。积极争取上级投资60多万元,实施文蔚村和农科村改水工程,新建自来水厂两座,改水426户;集镇饮水工程将于2007年4月完工,届时将从根本上解决集镇600多户居民的安全饮水问题。同时,大力推进“改灶”工程,实行“以奖代补”,引导和鼓励群众发展农村沼气能源建设,累计发放补贴资金15万元,新建沼气池120口。
    二、强化监管,整顿农村经济秩序。重点围绕加强乡村两级财务管理,狠抓了“三手”。一是狠抓清理整顿。在巩固前些年“清整”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农村财务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组织精干力量对全乡15个村的财务进行了一次全面整顿,对群众反映特别强烈的维新、汀头、永光和文华等5个村实行重点整治,以整顿促规范,以公开促民主,真正还了干部一个清白,给了群众一个明白。二是狠抓消赤减债。在坚决不举新债的前提下,积极推行消赤减债“一把手”负责制,采取债权债务挂钩抵一点、清缴尾欠收一点、压缩开支省一点、发展经济增一点的办法,全年消减乡村债务123.3万元,其中乡本级71.4万元,村级51.9万元,令基层干部最头痛的债务问题正在逐步化解。三是狠抓支出管理。积极推行公务消费货币化、支出预算限额化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支出,杜绝赤字预算,减少财政开支。同时,健全完善了村级财务管理办法,严格管好现金,严格开支标准,严格审批程序,严格财务审计,使村级财务支出管理逐渐步入了制度化、科学化轨道。乡机关全年公务消费支出仅9万元,比去年减少15万元,村级支出同比减少了34万元。
    三、开发资源,发展壮大主导产业。一方面,高起点规划。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即依托西脑湖,实施以珍珠养殖为主的水面资源开发,发展珍珠核心基地3000亩;依托目平湖外洲资源,实施以工程造林为主的黑杨产业开发,培育欧美黑杨核心基地8000亩;依托密本南瓜基地,打造绿色无公害食品品牌,努力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大手笔投入。近两年来,全乡累计投入开发资金1000多万元。其中引资600多万元,完成西脑湖综合开发2000多亩;引资300多万元,完成目平湖外洲黑杨开发1000亩;引资30多万元,重新启动了易新砖厂,今年实现产值200多万元;争取上级投资30多万元,完成西脑湖高压电改造。凭借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丰厚的投资回报,先后引来曾昭坤、解小峰、曾献红和余新球等一批珍珠养殖和黑杨种植大户扎根文蔚。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文蔚村郭明强、西脑村郭和贵、文华村张跃进和维新村郭海亚等200多户本地种养、流通大户迅速成长壮大。目前,全乡以珍珠养殖为主的高效水产养殖已发展到8000亩,欧美黑杨已达到1万亩,并建成了1万亩密本南瓜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今年农民收入的60%来自这三大产业。

    2006年工作巡礼之十一

    坚持示范带动  建设美好家园
    中共军山铺镇委员会  军山铺镇人民政府

    2006年,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我镇党委、政府大胆创新,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着力抓好七星桥村示范村建设,引导和扶持村支两委团结带领全村农民群众,强基础、兴产业、抓自治、树新风,全村“三个文明”建设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崭新气象。目前,该村木材加工、大米加工、长途运输和家政服务四大产业初具雏形,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村民自治步伐明显加快,村风民风得到进一步净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比去年增加了200多元。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顺民意,改善基础条件。一是畅村道。针对村道路面窄、路况差,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状,镇村两级抢抓国家支持通村公路建设的政策机遇,从多方面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在全村上下迅速形成了“修好致富路、共建新农村”的共识。同时通过创新“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相结合的投入机制,仅两个月时间,全村共筹集建设资金50多万元(除国家补助部分),硬化村道3.5公里,拓宽和砂化村道6公里。二是建村部。针对原村部破旧不堪、难以正常办公的实际,镇里组织发动村干部每人带头垫资1万元,同时多方争取外援,共筹集资金8.5万元,对村部进行了全面整修,添置了办公桌椅,配备了党员电教室,为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学知识、学文化、学科技提供了理想场所。三是平土地。在争取国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去年该村利用国家土地平整项目,投入180万元,平整改造水田880亩,整修涵闸2处,衬砌渠道8公里,切实解决了“地不平、渠不畅”等困扰全村多年的难题,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治环境。为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镇村两级坚持以“治脏、治乱、治差”为主要目标,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为主要内容,以“文明卫生家庭”、“优秀家庭主妇”评选为主要手段,广泛动员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和庭院绿化,积极推动农户改水、改厨、改厕,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条件。
    二、助民富,发展民营经济。镇里从强化村级产业支撑入手,引导该村发挥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率先走出了一条发展产业、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增加收入的新路子。一是壮大木材加工业。针对该村木材加工户数量多、规模小、效益低、带动弱的问题,镇村两级积极鼓励整合资源,合伙办厂,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去年,原加工户吴达堂与郭进安合伙,投资165万元兴办了湘北木材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2000多立方米,其生产的指接拼板等主导产品远销上海、广东等8个省市,可年创产值800多万元、利润60多万元。目前全村木材加工企业被整合为9家,其中骨干企业4家,吸纳剩余劳动力150人,年加工木材3500多立方米,全年创利税120多万元。二是扶强大米加工业。该村原有德明米厂和振邦米厂两家大米加工厂,由于流动资金不足,发展一度受制。对此,镇村两级积极争取镇信用社支持,为两家米厂各担保贷款10万元,同时积极与工商部门联系,协助申请注册了“新德牌”商标,进一步提高了大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两家企业可年加工大米2800多吨,产品不仅打入了本县及益阳的各大超市,而且远销广东、江西等地。三是发展长途运输业。目前,全村拥有长途运输车14辆,其中大货车5辆,大客车9辆,运输线路辐射到广州、珠海、武汉等地,每台车每年平均可创收5万元以上。四是涉足家政服务业。全村有30多个农民自发到长沙组建了5家专业搬家公司,共拥有运输车辆12台,每年可获纯利50多万元。据初步估算,目前该村四大产业共吸纳本村劳动力310人,每年劳务收入可突破300万元。
    三、重民权,实行村民自治。一是坚持民主选举。在去年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我们严格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的要求,将4名思想好、作风正、有本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村民选进了村委会领导班子,进一步优化了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为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建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证。二是实行民主决策。组织全体村民选举产生了30名群众基础好、威信高、热心村内事务的村民组成村民代表议事会,凡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如“一事一议”费用的收缴和使用、村干部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及标准、村集体经济收益的使用、村办公益事业需要农民负担的事项、土地承包、宅基地使用和集体经济项目承包的方案及计划生育等,都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由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三是依靠民主管理。特别是今年以来,为加快推动民主管理进程,在本村声望高、脑子活、心肠热的“五老”干部、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人中,组织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协助村支“两委”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群众发动、资金筹措、质量监督、后续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工作,有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四是加强民主监督。进一步创新村务公开制度,在坚持村务公开的基础上督促村里建立公开办事栏制度,对群众最关心的水利工程建设、生育指标发放、宅基地审批、退耕还林补贴、村集体债权债务等进行全面彻底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增强了广大群众对村支两委班子的信任感和亲近感。
 
    2006年工作巡礼之十二

    狠抓财源建设  促进财政增长
    中共大南湖乡委员会  大南湖乡人民政府

    今年以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着力创新工作机制,全力加强财源建设,经济发展全面提速,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全乡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财政总收入达到184万元,其中可支配收入达到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320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活机制与严管理相结合,变包袱为财富。重点推进了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改革林权管理制度。为彻底摆脱每年高达10多万元的养路费用和林管员工资包袱,我们对全乡沟港渠堤、荒坪隙地和乡村道路进行了全面清理,共回收面积1017亩,其中山林和路道206亩、渠堤354亩、荒地457亩。在此基础上,采取资源开发和路渠维护捆绑发包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共获收益17.7万元,同时每年节省公路养护费用3万多元。二是改革企业承包模式。对乡里的乡农业企业,由原来一年一标改为现在的一标多年,不仅减轻了乡里的工作负担,而且有利于业主的长期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今年,我们就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对鸦鹊湖1000亩水面和部分旱地买断经营权20年,所得收益120万元,加上争取的项目资金和乡村自筹资金260多万元,全部用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共硬化村道14.6公里,整修渠道2公里,新建、维修机埠6座,新建变电站3座,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改革市场管理方法。这些年来,我乡牲猪屠宰市场长期处于分散管理状态,每年外销牲猪不足500头,征收屠宰税不足1万元,乡财政每年贴屠宰税近3万元。为了彻底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今年我们对全乡12个村的牲猪定点屠宰权统一公开招标,共获收益7万多元,不仅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搞活了牲猪市场,今年全乡牲猪销售量已超过2000头,新增税收8万多元。
    二、建基地与兴加工相结合,靠资源生财源。农业是我乡的主业,也是我乡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最重要的来源。在农业的发展上,我们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种养模式和生产方式,而是着眼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在做大、做新、做特现代农业的同时,走出了一条“靠资源生财源”的新路子。一是做大传统农业,培植绿色财源。重点发展杨树种植。目前,全乡杨树种植面积已达到33445亩,占全县杨树种植面积的5%,其中今年新增2055亩、80000余株。按每株杨树十年蓄积量0.6方、每方550元计算,6年后可创产值2.4亿元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二是做强特色农业,发展“一乡一品”。为充分开发利用我乡丰富的荒山荒地资源,今年我们引进衡阳新丰果业有限公司投资150多万元,在金盆岭村发展酥脆枣产业,建立酥脆枣园基地280亩,亩产达到1000斤,今年已产酥脆枣19.5万公斤,实现产值近90万元,创税收10万元。明年进入稳产期,亩产可达1500斤;第三年进入丰产期,亩产可达3500斤左右。2007年该公司计划新扩基地500亩,力争实现年产值200万元、税收20万元。同时,我们充分发挥我乡湖泊众多、野生红菱分布广泛的优势,引进红菱食品有限公司投入150多万元开发天然野生红菱。公司现有员工20多名,今年加工野生红菱300吨,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创税收15万元。三是做长加工农业,提高种粮效益。我乡粮食年产量达4000万斤,一直以直销为主,附加值不是很高,农民增收比较缓慢。为切实提升粮食生产效益,加快农民增收,今年我们先后引进圣健米业和金禾米业两家大米加工企业,年加工大米1500多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600多万元,创税收8万余元。
    三、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辟新路拓财路。为进一步拓宽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渠道,我们积极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战略。一方面,请老板进来投资。乡党委、政府及时调整充实了招商引资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由书记、乡长亲自挂帅,一名班子成员带领全乡1/3的干部专职对外招商。全年共引进大小项目5个,到资900多万元。其中引进老板杨立波,投入200多万元重新启用闲置多年的冻库,成立了汉寿绿波肉牛有限公司,建立肉牛养殖和繁育基地500亩,引进国外西门塔尔、利波赞、夏洛来和安多诗等优质肉牛150多头,目前全乡养殖各类肉牛已超过400头。同时,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创新养殖方式,努力实现由企业独资喂养向群众代养转变,新生牛犊在基地集中喂养1个月后,由周边群众按300元/头领养,四个月后按照5元/斤的肉牛增长量兑付领养工资并退还押金,既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又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该公司已注册“绿波”牌肉牛商标,并在全县设立了8个“绿波”肉牛专卖点,年实现销售收入40万元,创税收10万元,填补了我县优质肉牛市场的空白。另一方面,送农民出去务工。积极引导和支持劳务经济发展,采取订单的方式,与江浙等地珍珠养殖企业签定定期扎蚌劳务合同,全年共组织300多名扎珠女赴外扎蚌,年创劳务收入400多万元,人均增收1.2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新亮点。
 
    2006年工作巡礼之十三

    坚持负重奋进  构建和谐新兴
    中共新兴乡委员会  新兴乡人民政府

    为尽快扭转我乡经济发展难、财政增收难、稳定维护难的“三难”局面,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这个牛鼻子,坚持一年办好一件事,力求每年有所新突破。经过不懈努力,新兴正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06年,全乡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亿元,同比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38元,比上年增加504元;完成招商引资800万元,乡可用财力突破100万元;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招大项目,寻求工业经济新突破。我乡地处偏远、资源匮乏,自上世纪90年代初原县二轻局轻机厂倒闭破产后,一直没有发展工业企业。为尽快实现工业经济零的突破,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主要坚持了“三靠”。一是靠优良的环境招引项目。经报请有关部门批准,以原乡粮站闲置的24亩土地为依托,规划建设新兴工业小区,并由武装部长曾铁平带领3名机关干部,专职负责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乡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今年我们先后投入10多万元,切实改善了小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二是靠优惠的政策吸引投资。对于落户本乡的企业,5年内象征性地收取土地租金,5年后比照常德桥南工业园的土地出让政策收取;对落户工业小区的企业,小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概由政府负责。三是靠优质的服务取信于商。全面推行“五个一”的项目联系协调机制,切实搞好全程跟踪服务,积极帮助落户企业协调好与有关部门、周边群众以及其它方面的关系,确保企业在新兴发展“零阻工、零闹事、低收费、低成本”。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使新兴由一个无人问津的工业企业“盲区”正逐步成为外来客商投资的理想之地。今年全乡共引进工业项目2个,实际到资570万元,其中由常德桥南五金电镀厂老总王建忠投资450万元新建的新兴乡五金电镀厂,已于7月底正式投产,当年实现产值300多万元,完成税收17万元。该厂全部达产后,明年产值将突破1000万元,税收30万元,安置就业80多人。截止目前,全乡已发展工业企业4家,累计投资84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20个,每年发放工资近300万元,三年来上交税收近100万元。
    二、做强产业,培育特色农业新亮点。我们立足湖乡实际和种养传统,重点发展壮大了四大基地。一是黑杨基地。全乡现已发展黑杨35000亩,其中外洲28000亩,今年新增2000亩,每年新增活立木蓄积量38000立方米,年积蓄财力1500万元以上。外洲基地常年提供就业岗位40多个,每年发放农民工工资20多万元,为乡财政增加土地租金收入60多万元。二是养殖基地。我们充分利用万米临洪大堤的地理资源优势,引导和扶持沿堤农户大力发展草食性动物养殖。目前,沿堤6个村2023户农户中有689户初具养殖规模,发展滨湖水牛和黄牛近3000头,羊3500多只,鹅3400多羽,农户年获利300万元以上。三是蔬菜基地。我们充分发挥毗临县城和市城区的交通区位优势,积极引导扶持农户采取瓜果套种、棉菜套种的现代高效农业模式,在苏家口、报国、万付和乾兴等村发展冬瓜、辣椒、青菜和白菜等优质蔬菜基地6000多亩,其中今年新增1500亩,亩产值2000多元,每年为农民带来纯收入70万元以上。四是珍珠吊养基地。全乡珍珠吊养面积达到4900亩,其中今年新增980亩,吊养珍珠500万只,年获利800万元以上此外,我们还在万付垸、乾兴、八鸽山和祝家岗等村建立了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和优质稻生产基地。
    三、夯实基础,打造生产生活新环境。结合新农村建设,今年重点实施了四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是通水工程。全乡投入资金15万元,维修中心电排、小型机埠17座,清淤畅渠17公里,动土上万方。同时多方筹资126万元,新建了新兴嘴自来水工程,彻底解决了3个村和1个集镇共50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二是通电通信工程。争取投资80万元,完成了新兴嘴等3个村和集镇的农网改造,同时建立了两座通信基站,解决了全乡通讯不畅的问题。三是通路工程。先后投入资金350多万元,完成了通乡公路路基工程、军堵公路刘家档两水夹一路地段块石夯实工程、祝家岗至堵口公路和大寨路12公里硬化工程和沧新公路8公里香樟绿化工程。四是农村环境优化工程。全乡硬化晒坪1800多个,改水4700余户,安装数字电视600多户,分别占全乡农户总数的32%、84%、11%。同时大力开展“三清”活动,重点打造了乾兴、八鸽山、新兴、军刘和祝家岗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绿化亮化工程。
    四、完善机制,形成构建和谐新合力。围绕议事、理财和维稳,重点健全完善了三个方面的机制。一是坚持用民主的办法议事。进一步完善了民主生活会、老干部碰头会和干群恳谈会等五项民主制度,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村级老党员、老干部碰头会,及时反应情况,交流经验,改进作风,督促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二是用包干的方式理财。公务用车、办公电话、资料打印等经费一律包干到人,实行“超支不补,节约归己”。为使包干制度更加科学合理,避免分工多、责任大的同志因经费不足影响工作,或分工相对较少、责任相对较轻的同志经费出现过剩,我们在制定制度时没有搞“一刀切”,而是综合考虑分线多少、责任轻重和工作量的大小,合理确定包干数额。比如,在公务用车经费的包干上,考虑到分管招商引资、农业等战线的同志工作比较忙,其公务用车包干经费较其他同志提高了500-1000元,另外蹲点村较远的同志较其他同志的公务用车包干经费也要高一些。通过全面推行经费包干制度,去年乡机关的来客招待、公务用车和办公费仅13万元,较此前下降了8万元。三是用“十包”的措施维稳定。切实强化乡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和各村的维稳责任,实行层层包保,即包保责任人对涉稳对象要做到“包报包盯、包陪包谈、包接包送、包奖包罚、包解包散”,通过强化责任来促进矛盾的化解。今年6月,鲁家河村养牛大户陈道耀以金石垸开发影响其利益为由,组织70多名养牛专业户准备到市政府集体上访。我们获悉这一信息后,立即组织乡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和在乡的干部连夜逐户登门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心换心,最终打消了他们上访的念头。由于责任落实到位,今年全乡无一例重大刑事案件,无一例民转刑案件,无一例上访,这是近十年来所没有过的。
 
    2006年工作巡礼之十四

    坚持利民惠民  建设文明新村
    中共三和乡委员会  三和乡人民政府

    2006年,我们坚持从乡情村情民情出发,从解决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全乡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108万元、209.3万元和3668元,同比分别增长13%、19.6%和9%。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做大支柱产业,夯实富民基础。一是壮大特色农业。根据本乡田少山多的特殊乡情和农民群众的种植传统,我们坚持把楠竹、油茶和花卉苗木作为发展重点,通过大力开发丘岗资源,做强特色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乡已建立成材楠竹基地3500亩、油茶基地8000亩、花卉苗木基地1500亩。全乡从事竹器加工的农户达到750户、2500余人,竹器加工年创产值可达4500万元。二是搞活劳务经济。通过政策引、干部带、亲朋帮,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目前全乡外出务工人员达到5500人,年创劳务收入4400多万元,劳务收入已成为全乡农民收入最主要的来源之一。三是发展工业企业。在改制发展华宫轮窑厂、三和“一字窑”厂,巩固发展三板桥瓦厂、南方保温材料厂和三和木业加工厂的基础上,今年引进三和籍在外务工回流人员计划投资900万元,新建汉寿电线管配件厂,目前已投入700万元,完成了项目一、二期工程。该厂生产的主导产品“铅水过路箱”将全部用于出口,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年上缴税收可达50万元。为充分开发利用我乡丰富的楠竹资源,目前我们又与一本地老板达成投资意向,计划投资2000万元新建一竹器精加工厂。
    二、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便民条件。近年来,我乡先后引进和投入资金1600多万元,着力改善了全乡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其中,投入80万元硬化了“崔栗”公路6.5公里,解决了全乡群众“出入三和行路难”的问题;投入120万元建成了乡自来水厂,使集镇居民及附近三个村群众“肩挑手提取水喝”的日子成为历史;投入320万元,在三合桥村、西阳村、宝塔铺村及居委会兴建了节水灌溉工程,新建或整修了一批山塘、水库、桥涵和渠道,使全乡的水利设施条件大为改善。此外,还累计投入220万元,先后对乡中心学校、乡卫生院和农用电网进行了维修改造,并新建敬老院一所。今年又多方筹资586.6万元,全面启动通村公路建设,现已开工通村公路21.84公里,其中竣工6.5公里。同时投资40多万元的乡汽车总站正即将竣工。
    三、倡导文明乡风,营造乐民氛围。今年来,一方面我们继续狠抓地下“六合彩”的整治。广泛开展打击地下“六合彩”的宣传教育和巡逻排查,先后举办法制培训班87期,依法惩处涉案人员84人,并积极配合公安部门组织抓捕、巡逻、排查行动160余次,有效遏制了地下“六合彩”的蔓延,被评为全市“打击地下‘六合彩’先进单位”。另一方面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向上争取资金10多万元,购置数码电影放映设备一套,现已到各村(居)巡回放映20多场次。同时在乡、村两级组织的大力支持下,由各村民间艺人和文艺爱好者发起组建的腰鼓队、三棒鼓队、歌舞团和管乐队等文艺团体蓬勃兴起。他们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宣传地下“六合彩”的危害,宣传农民身边的新人新事,在寓教于乐中极大地丰富了全乡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全乡遵纪守法、求富思进的文明新风正在逐渐形成。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网站由中共汉寿县委组织部主办 备案序号:湘ICP备11014875号
地址:湖南省汉寿县体育路9号 邮编:415900 联系电话:(86)736-2859663
日博365网址 ©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